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商 商前期 约公元前16——前14世纪 酒器 1953年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 高11.5厘米,口径18.3厘米,底径3.5厘米 器敞口,颈部斜直内收,斜折肩,腹部较浅,斜向内收,微鼓。器身饰方格纹,上施青色薄釉。 商代的原始瓷器主要有尊、罍、罐、瓮、豆、簋,出土地点包括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山东济南大辛庄、益都,河北藁城及江西清江吴城等处。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13.8厘米、宽3.2厘米、厚0.8厘米 黄褐色,镂空雕刻。形状为侧首回身状,头似公鸡,头顶有齿脊状冠。圆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与尾连成弧线形。短翅长尾,尾翎分开两叉。爪卧胸下,背中间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圆孔,可佩带。翅膀上雕刻四条阳线以饰翎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 在新...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12.5厘米、肩宽4.4厘米、厚1厘米 玉人为淡灰色,裸体,作站立状,一面为男性,一面为女性。这是一件浮雕式的人像,大概是表现出某种神像。商代玉雕花纹一般是先雕出极浅的“毛边”阴线,再沿浅线反复雕琢,直到线条流畅为止。在玉器上雕琢阳纹,特别是浅浮雕,难度较大,但从这件玉人上不难看出,商后...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食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12.5厘米、口径20.5厘米、壁厚1-1.6厘米 此簋为绿色,平口方唇,腹部微鼓,圈足略外撇。同出土的还有一件白玉簋,侈口圆唇,下腹微鼓,圈足直矮。二件玉簋与琮、圭、璧、环、瑗、玦、盘等礼器共出175件,以璜为数最多,共73件,环次之,共24件。这与《考工记》中记载的玉礼器基本相符,除...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7厘米 玉人呈黄褐色,圆雕。跪坐,腰左侧插一宽柄器。同出玉、石人物雕像和人头像共10余件。通过这些雕像可看出殷人服饰,一种为交领,窄口长袖,衣下缘至踝,腰束宽带,衣上有云纹。另一种为后领较高,长袖窄口,衣下缘至臀部,衣上有云纹。蔽厀多为长条形,有的中腰较窄,有的上窄下宽,都系于腹上,下缘垂...
商 1973年河北省藁城台西墓葬出土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开始制作漆器了,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距今7000年前的木胎漆碗,这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漆器。到了商代,在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北藁城、河南安阳、罗山等地出土多件漆器的残片,能辨认出器形的有碗、盘、盆等。出土时这些漆器残片共有几十片,朱红地,黑漆花,绘有饕餮纹、夔纹、雷纹、蕉叶纹等纹饰。有的花纹上还嵌有绿松石,...
商 由于商代距今久远,当时的丝织品均已腐烂无存,但在一些商代的铜器等物上仍留有丝织品的痕迹。这块铜片上残留的平纹绢痕迹,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丝织痕迹。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50余件铜礼器表面也粘附有丝织品残片痕迹。这些遗痕中,不仅有平纹绢帛,还有菱形纹的暗花绸、大孔罗等。表明商代采用较高纺织技术,已有了提花装置的织机。 1953年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出土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1953年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出土 长3.1厘米 中国至迟在距今4000-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浙江省钱山漾遗址就有蚕茧发现。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养蚕技术已完全成熟。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的记载。在出土的商代器物中,有不少是由丝织品包裹着的,比如与玉蚕同一遗址出土的商代铜片上,就留有丝织品的痕迹。
商 公元前14-前11世纪 生活用具 口径18厘米,高6.5厘米 白陶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墓葬和遗址中就已出现,商代王室使用的刻纹白陶,则无论在质地、造型、纹饰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其表面经过加工修理,制造方法比较普遍的是采用泥条盘筑法,也有用轮制法制成的。白陶上的花纹,是先勾出细而浅的图案轮廓线,待陶坯晒干后再刻上去,有饕餮纹、夔纹、龙纹、兽面人体纹、蝉纹、云纹、雷...
商 传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长14.8厘米,宽12.5厘米 这块卜骨上面有刻文:“(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即商王命令“众人”进行协田活动的记载。协田,一般认为是指在土地上进行集体耕作。
商 武丁时期 拓片著录于《甲骨文合集》6057正、反 传河南安阳小屯出土 长22.5厘米、宽19厘米 这是一块残断的牛肩胛骨下部,骨正、反面刻满长篇卜辞,字口涂朱,内容是商王武丁分别于两个月之内的癸未、癸巳、癸卯与癸亥四日,占问本旬之内是否会有灾祸。 骨正面刻辞: 癸未卜,… 癸巳卜,贞:旬亡?王占曰:有求,其有来艰。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打击乐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同时出土一套5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唯大小依次递减,可以演奏出不同音阶。最大的一件,通高14.4厘米、重0.6千克。最小的一件,通高7.7厘米、重0.15千克,口内壁铸有“亚弜”铭文。商代晚期,在湖南、江苏、福建、浙江等越人的活动地区,还出现一种大铙,形体高大厚重,最大的高达1米,重200多...
商 吹奏乐器 1951年河南省辉县琉璃阁150号墓出土 这三件陶埙,一大二小,大的高7.3厘米,均为黑陶,平底,大腹,顶部有吹口,腹上有五个音孔,吹奏时依按孔不同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阶。
商 打击乐器 1950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磬。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妇好墓中出土5件长条形石磬,制作比较精细,磬身上分别刻有文字和鸮纹,其中有3件,均为白色,泥质灰岩,形亦相近,可能是一套编磬。这件虎纹石磬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纹,据测定此磬已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31厘米、高53厘米、重0.35千克 当时在妇好墓同出6件弓形器。"弓"身呈扁长形,中部较宽,向上拱起,两端连有弧形的臂。臂端造型有圆铃式、马头式或蛇头式。大多数弓形器长度为20——45厘米。这件马头式弓形器弓身面部饰有4个蝉纹,上面镶嵌有绿松石片,在蝉纹之上铸有立夔,每侧2个,两角上坚,张口圆目,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